语音朗读:
重点推荐:外交部发言人:中国有信心和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
暴露其外的大块鹅卵石同样严重的还有漏石问题,本平滑的路面经过半年的辗轧便漏石百出,变成了坑坑洼洼的麻子脸,水泥粘合性极差,起砂严重,大车一过,便发出石子吭吭哧哧的作响声,脆弱不堪。——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。张希贤分析称,在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全球走向低潮后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新崛起和新发展,为全球提出了发展模式、发展借鉴和发展思考,习近平这一概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
在国有工程施工建设等方面,国家有着多项法律法规,旨在保障工程质量,让百姓住上放心房。从小就有一个科技梦为了一部电影准备了近9年刘学东为了这部电影,已准备了近9年。
(完)关键词:三是伪造、变造或者使用伪造、变造的非机动车号牌、行驶证的,处500元罚款;非机动车生产、销售单位伪造、变造或者使用伪造、变造非机动车牌证的,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罚款。
专家表示,此次台风过程路径稳定,风暴潮灾害主要影响福建、浙江沿岸,当地沿岸天文潮位较低,不会产生叠加影响。台风登陆福建后,将向浙赣交界移动,强度逐渐减弱。
乡村的夜晚亮了
来源:湖北日报
6月9日晚,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,村民为参赛球队呐喊助威。当天,乡村三人篮球挑战赛在红安火热开赛。来自全国13个省21支县级队展开激烈角逐。
8月5日,宜昌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,村民在音乐声中跳起国际标准舞。每到晚上,许家冲村文化广场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
8月6日晚,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,村民在联欢会上高唱山歌。
7月6日晚,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,小朋友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看露天电影。
8月6日晚,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,游客和村民围着篝火跳起土家摆手舞。
8月19日,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,游客在小朱湾夜游。昔日空心村摇身变成网红旅游地,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,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6月9日晚,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涟漪球场灯火通明,村民为全国乡村三人篮球挑战赛的球员们加油助威。
6月11日,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,村民在看台上直播带货红安土特产。当晚,全国乡村三人篮球挑战赛决赛在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“新农村山水”篮球场举行。
9月7日,仙桃市胡场镇陈小垸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,村民坐在车里一边充电一边刷抖音。
图/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蔡俊 通讯员 陈绪开 张国荣 聂火清
穿行于鄂西崇山峻岭中,夜色中响起嘹亮的歌声,在空旷的山谷里激昂地回荡。
今夏的一天傍晚,一场篝火晚会在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举行,村民和40多名游客围着篝火,跳起土家摆手舞,现场一片欢腾。这批游客刚从武汉来到板寮村避暑旅居,村里特意举办一场篝火晚会欢迎他们。
板寮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也是全国“美丽乡村”首批创建试点乡村。近年来,村里抢抓乡村旅游机遇,开办农家乐,打造精品民宿,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来此避暑康养。
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,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棒鼓、传统舞蹈采莲船等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,10多名民间艺人身穿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,现场欢呼和掌声此起彼伏。
“太精彩了,没想到农村夜生活这么丰富多彩。”武汉游客李起云已经在板寮村住了近一个月,他说这里山美水美、空气清新,明年还会再来。
村民罗凯和家人一边看一边喝彩。55岁的罗凯常年在外地务工,今年回到家乡,办起民宿和农家乐,生意红火,5月开业以来,收入2万多元。
“以往晚饭后,路上漆黑一片,出个门还得带上手电筒。天一黑,大家就各自窝在家,看会电视就睡觉。”罗凯说,随着乡村避暑旅游兴起,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,农村夜生活也大变样,基本上天天有文化活动,月月有文艺演出,夜生活的文化味越来越浓。
记者手记
连日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了我省多地乡村“夜态”,从大别山到幕阜山,再到武陵山区,村“BA”、露天电影、篝火晚会……让乡村夜晚变得丰富多彩。
在长江三峡大坝左岸,“坝头库首第一村”许家冲,傍晚的村委会广场上,妇女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广场舞,小朋友踩着滑板车在人群中穿梭,嬉闹追逐。花坛边围坐着的老人,时而摇扇聊天,时而看看广场舞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在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,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在村头的篮球场打比赛,四邻八乡的乡亲们从周边村子里赶来加油助威。赛场周边摆满了各种小摊,直播的、卖货的……就像过年一样热闹。
在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,电影《长津湖》正在村头广场露天上映,人群中飘散着瓜子和炒花生的香味,小路上还有村民陆续带着板凳赶来。
在通城县塘湖镇,当地举办助农烧烤音乐节,推介红色塘湖旅游,以节庆促农产品销售,百余种农特产品供游客选购。
乡村振兴给荆楚村庄注入新活力,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、田美人勤的美丽村庄,更是一份满满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产业旺了,人气也旺了,文明新风吹拂田间地头。乡村的夜生活给乡亲们带来温暖和陪伴,也引来了城里客人,乡村的夜晚亮了起来。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竹溪新闻网"、"来源:竹溪论坛"或"来源:今日竹溪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竹溪县融媒体中心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,违反上述声明者,竹溪县委机关杂志社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竹溪新闻网注明"来源:XXX(非竹溪新闻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电话:0719-2729868 0719-2722699